天气预报15天查询> 佛学> 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

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

更新时间: 2024-04-28 06:53:16     

(一)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故事是什么

十二因缘也被称为是十二缘起支。是释加牟尼佛自修得到的真理。在佛教文化中,十二因缘是很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。它指的是从“无明”到“老死”的十二个环节,那么十二因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一、无明,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。

二、行,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。

三、识,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。

四、名色,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。名者心法,心法不能以体示之,但以名诠之,故谓为名。色者即眼等之身。

五、六处,六处即六根,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。此中有五位,(参见:五意)。六、触,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,但欲触物之位也。

七、受,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。

八、爱,十四五岁以后,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。

九、取,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。

十、有,依爱取之烦恼,作种种之业,定当来之果之位也。有者业也,业能有当来之果,故名为有。

十一、生,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。

十二、老死,于来世老死之位也。

┌1无明(贪嗔痴等烦恼)─────(惑)

┌过去二因─┤

│└2行(造作诸业)───────(业)

│┌3识(业识投胎)───────(苦)

││4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───(苦)

│现在五果─┤5六入(长成眼等六根人形)───(苦)

十二因缘││6触(出胎与外境接触)────(苦)

与─┤└7受(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)─(苦)

三世因果│┌8爱(对境生爱欲)──────(惑)

│现在三因─┤9取(追求造作)───────(惑)

│└10 有(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)──(业)

└未来二果─┌11 生(再受未来五蕴身)────(苦)

└12 老死(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)──(苦)

(二)佛教中三千微尘是什么意思

三千微尘的意思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,表示数量多到无法计算。其中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。

佛教的宇宙观认为,一日月照四天下,覆六欲天、初禅天,为一小世界。一千个小世界覆一二禅天,为一小千世界。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一三禅天,为一中千世界。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一四禅天,为大千世界。

一大千世界有小、中、大三种千世界,故称三千大千世界。如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,就是一个小世界中的一部分。地球所属于的大千世界在佛经叫娑婆世界。

(三)佛教中常说的三种情绪,贪嗔痴是什么意思

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,因为这是三种心病,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,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。对人的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痛苦的来源。那么这三种情绪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?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!

贪,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;

嗔,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;

痴,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。

治疗此三毒的方法:

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。

戒,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,对治过分的贪心;定,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,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;慧,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,从而对治愚痴。

贪是指染着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,《大乘义章》卷五说:“于外五欲染爱名贪。”就是指的这个意思。佛教认为,众生生活于世间,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,产生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感觉。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,因此叫做五欲。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,就成为贪。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。

嗔又作嗔怒、嗔恚等,指仇视、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。《大乘五蕴论》中说:“云何为嗔?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。”《成唯识论》中则说:“嗔者,于苦、苦具,憎恚为性,能障无嗔,不安稳性,恶行所依为业。”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,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“三毒”。

痴又作无明。指心性迷暗,愚昧无知。《俱舍论》中说:“痴者,所谓愚痴,即是无明。”佛教认为,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,致心性愚昧,迷于事理,由此而有“人”、“我”之分。于是产生我执、法执,人生的种种烦恼,世事之纷纷扰扰,均由此而起。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。《唯识论》卷六中说:“于诸理事迷暗为性,能碍无痴,一切杂染所依为业。”又说:“诸烦恼生,必由痴故。”

关键词: 佛教 所说 因缘 故事 什么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:

电话:
邮箱:

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0 tianqiyubao3.com

闽ICP备18026954号-7